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自动化专业是我校1952年成立以来最早设立的三个专业之一,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辽宁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程工业过程控制虚拟仿真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建有自动化综合实训实验室等实验平台;建立20余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成“省级教学团队”一支、省一流和省精品课7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6项,出版本专业教材8部。学生近几年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能在流程工业等领域从事自动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过程检测技术与传感器、过程建模技术、过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专业特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符合《华盛顿协议》国际互认条件。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113”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在新理念(OBE)、新标准(工程认证)、新模式(CDIO)、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三化育人)等新工科元素进行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专业实力显著。
就业方向:考研率25%左右,就业领域比较宽广、就业率高,主要去向是国内大型企业和信息科技研发企业。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成长为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科研岗位的技术负责人、设计岗位的核心、管理岗位的实践者。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97年7月开始招生,是辽宁省首批设置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本专业在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始终走在学校前列,成为我校最具吸引力的专业之一,录取分数线也位居学校前列。专业现有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优秀人才1人。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专业建成辽宁省精品课及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教材10部,其中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2016年本专业顺利通过PEC国际认证;2018年本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本专业成功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在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电气控制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目标符合学校总体“以工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应用型本科”的类型定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应用基础、工程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工厂供电、运动控制系统、电机设计、智能电网技术和新能源发电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毕业生可到各类发电厂、电力系统供电部门、电力勘测设计研究单位、电力管理等部门就业,亦可在电气控制、电气传动和供配电等相关领域,在科研院所和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流程工业等领域从事仪器仪表及智能测控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测控专业2019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果显著;本专业在考研、研究生推免都处于学校前列,每年以较大占比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并且多名学生被推免到985学校就读研究生。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可从事仪器仪表相关的硬件设计,也可以从事计算机软件编程,学生历年平均就业率93%以上。
专业特色:培养测控技术人才,拓展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和软件设计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智能仪表原理及设计、嵌入式系统、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机器人控制。
就业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形势和职业前景良好,涌现了一大批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家。就业企业包括:仪器制造企业、智能电子仪器研发公司和软件开发企业。就业地点主要是一二线城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时20年持续发展,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专业方向从最初面向企业的信息化,逐步覆盖工业信号分析、数字图像处理、网络通信、物联网应用等领域,专业外延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信息处理和系统集成研究方向。2019年教育部已经受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认证申请。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电子信息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能够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需要,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相关工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和管理骨干,部分能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与通信电路、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器原理及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服务领域包括信息产业的科研、开发、生产和运营单位,分布在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等领域。
近三年就业率95%左右,考研率15%以上,主要的职业方向是互联网企业(东软、同方软银、小米等)、政府机构(银行、税务)、科研院所等。就业地集中在沈阳、大连、北京、江浙沪地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能够在集成电路、电子产品及相关领域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以成果导向教育思想培养人才,拥有辽宁省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辽宁省电子信息虚拟仿真中心等多个省级以上实验平台,具有良好的实验实践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果显著;与微电子行业企业开展广泛科研和就业合作,学生年平均就业率95%以上。
专业特色:以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人才为中心,扩展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和软件设计人才培育,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出色。
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半导体物理学、微电子器件基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光电子技术、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嵌入式系统。
就业方向:微电子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教育单位和国家机关等,部分学生考取研究生和出国留学,本专业年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企业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电子元器件企业、智能电子公司和软件开发企业。就业地点主要是一二线城市。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专业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公共安全、交通管控、公交运营、文物保护、图书档案、家庭、现代物流、食品安全、零售、医疗、军事、环境污染、节能环保、大型设备监管、产品溯源与防伪、农业生产、电力、油田输油管道检测等。专业内容涉及无线电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嵌入式等。专业教师在嵌入式、大数据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方向已经形成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学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干课程: 物联网导论、Java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传感技术、RFID射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ZigBee技术应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培养特色:在教学方面以工程项目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我国物联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产生巨大的应用市场。2015年可达5000亿元。 根据统计预测,未来5年内物联网人才需求市场将会逐年增大,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可能达到80万人.该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设备的应用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就业口径广,需求量非常大。
人工智能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在沈阳化工大学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依托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平台优势,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培养面向工业领域的人工智能研发、设计、应用、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统计和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较为系统地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的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我国流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兼有国际视野和竞争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数据原理与技术、机器人控制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注重和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特色,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面向我国流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特色,培养能够在工业智能领域胜任工程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角色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人工智能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口径宽广,可在高校、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等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设计、研发、应用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工业企业、信息网络、信息产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防等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智能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并可继续深造攻读智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